詹姆斯·乔伊斯 | 凤毛麟角的大脑
发布时间:2023-07-08 12:48:04
来源:个人图书馆-置身于宁静
(资料图片)
1882年2月2日,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南郊一户普通市民家庭诞生了。James Joyce
对于乔伊斯本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正好是天主教的圣烛节,又是民间的土拨鼠日。在没有电灯的时代,蜡烛象征着光明,而土拨鼠日是对春天的期盼。此外,这一天的前一天,又是爱尔兰主保圣人之一圣布利吉特(St. Brigid)的纪念日,这也让圣布利吉特成为乔伊斯笔下的重要人物。正是出于对自己生日重要和神秘力量的相信,1922年莎士比亚书店出版《尤利西斯》的时候,乔伊斯坚持无论克服多少困难都要在2月2日出版。但事实上,与出身富豪的普鲁斯特,或者出身书香门第的维吉尼亚·伍尔夫不同,乔伊斯的身世背景其实非常普通,甚至连狄更斯那种“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早年磨练都没有。乔伊斯的父亲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还不属于奋发向上的那种。他得到这份工作是因为在大选中帮助自由党候选人出乎意料地大获全胜,于是被奖励性地安排在都柏林税务局做一份轻松工作。可他就像乔伊斯短篇小说《如出一辙(Counterparts)》的主人公法林顿(Farrington)那样,不耐烦枯燥的文案工作,上班就溜到酒吧喝酒,醉了就打老婆孩子,最终丢了饭碗。乔伊斯的母亲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因为当时天主教反对避孕,所以她生了11个孩子(也有人说是12个),活下来了10个,结果在生活的重压下,她44岁就罹病去世了。玛丽去世时,一个舅舅让乔伊斯跪在母亲床前祈祷,乔伊斯拒绝了,这件事成了《尤利西斯》中男主人公之一斯蒂芬内心抹不去的阴影。不过乔伊斯在书中把让斯蒂芬祈祷的人直接换成了玛丽,把她描写得阴森恐怖好像食尸鬼,并让斯蒂芬在心底喊道:“不,妈妈!让我去,让我活下去吧!”后来斯蒂芬还对母亲挥出手杖,说“我不伺候”,这被认为是斯蒂芬的人生准则。其实年轻时乔伊斯与母亲的关系最亲密,乔伊斯在法国读书时是玛丽节衣缩食寄钱给他,一直支撑到玛丽自己卧病不起。跟许多土生土长的爱尔兰人一样,乔伊斯从小接受天主教教育,即便成年后很少再去教堂,他依然有着对超验力量的恐惧。比如乔伊斯特别害怕打雷,哪怕成年后,遇有电闪雷鸣他还会脸色发白,浑身颤抖。据说这一恐惧来自他的家庭教师康韦太太,康韦太太常给小乔伊斯描绘世界末日的恐怖,而且每当闪电划过,她就让乔伊斯一边在胸口画十字,一边祈祷耶稣用雷电劈死所有人。乔伊斯后来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描写过神父对炼狱的恐怖描绘,这给当时还是中学生的斯蒂芬·迪达勒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人对乔伊斯的恐惧不以为然,乔伊斯回答说:“你是没有在天主教统治下的爱尔兰长大啊。”普通家庭出身的乔伊斯,同样度过了可以说毫不戏剧化的一生。像大多数人一样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然后成家立业,然后像不少作家一样辞掉工作专心写作。如果说乔伊斯略有特殊,就是他从22岁起就移居海外,并且与妻子诺拉同居28年,儿子乔治和女儿露西亚都长大成人后,才因为家庭需要正式结婚。不过,这些特殊之处今天看来也很平常。如此缺乏戏剧性的一生,倒也让乔伊斯最著名的传记家理查德·艾尔曼写了厚厚上下两大册了。历史上功成名就的人不少,但是有能力构想出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大脑却屈指可数。多数人可以零零碎碎地想象,在某一点有所突破,而真正构筑起自己完整世界体系或思想体系的人却很少。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虽然还可以数出不少,但跟历史上多如流沙的人类相比还是凤毛麟角,而乔伊斯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个。乔伊斯从不自我重复,四部小说每部都比前一部更复杂也更开阔,直到最后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建构起完整的世界体系。乔伊斯的影响力甚至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在《芬尼根守灵夜》一书中,乔伊斯自创了“夸克”(Quark)一词,这个词后来被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吸纳,被用来命名一种基本粒子。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曾经专门就《尤利西斯》的语言风格写过一本专著,而美国哲学家唐纳德·戴维森则就《芬尼根守灵夜》写出哲学著作。在如今的都柏林,“布鲁姆日”(布鲁姆为《尤利西斯》的主要人物),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尔兰文学家。近些年来,对“布鲁姆日”的庆祝也逐渐的超越了都柏林一城的范围,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城市。在乔伊斯的一生中,民族主义思想是贯彻始终的。早在1912年8月22日,刚届而立之年的乔伊斯就在致妻子诺拉的信中写道:“我是也许终于在这个不幸的民族的灵魂中铸造了一颗良心的这一代作家之一”。乔伊斯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深深感动着爱尔兰人民。而爱尔兰人是这么崇拜乔伊斯的,甚至把《尤利西斯》中描写主人公利奥波德·布鲁姆一天全部活动的六月十六日定为“布鲁姆日”,该节日后来成为了仅次于国庆日(三月十七日圣巴特里克节)的大节日。编辑 | yoyo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