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多彩文化滋养乡村新生活-世界讯息
“有了戏台,我们大学生的表演也有了用武之地。”春节期间,茶城乡文德村板坡屯文化戏台上,返乡大学生黎富有正与村民汇演《咱家乡就是好》歌伴舞,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让冬日的山村热闹非凡。
荔浦市茶城乡返乡大学生与社区儿童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本报记者 李耿 通讯员 苏玲玲 摄
(资料图片)
荔浦荔江湾景区开展传承非遗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李耿 通讯员 何君 摄
近年来,荔浦市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随着该市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近千名返乡大学生台上台下“联袂主演”,释放了青春活力,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
荔浦市修仁镇建陵街浓郁的炒米饼香味飘出了堂屋;蒲芦瑶族乡万全村汉、瑶族同胞欢聚一起打糍粑,村里弥漫着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春节前后,在荔浦市的各乡镇、村屯乡村文化中心、晒谷场等处的舞台上,村民自编自演,反映城乡生活的节目正在上演,诙谐的语言、鲜活的情节引得台下村民喝彩声此起彼伏,文化下乡进村成了大家过年的精神食粮,精彩的文化活动点亮了乡村群众新生活。
近年来,荔浦市围绕“文化立市”加快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群众文化大繁荣,在文化精神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景观工程、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管理工程“五大工程”上繁荣城乡文化,特别是加大文化投入,改造、新建文化中心100多处,13个乡镇村屯有了文化戏台、文艺队,让村民在家门口感受文化魅力。据荔浦市文新广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结合村屯文化特点,先后在13个乡镇因地制宜建好了文化舞台。蒲芦瑶族乡、龙怀乡是瑶族同胞聚居地方,舞台增添了民族元素,丰富瑶族文化;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的蒲芦瑶族乡民族文化广场,让瑶族文化有了更宽、更大的展示平台。
“以前寒假回家,除了围‘牌桌’就是喝茶侃家常。现在有了文化舞台,老人、小孩往舞台一站,大伙都能将广场舞跳得顺溜。”家住杜莫镇寨村的莫日平对城乡广场舞情有独钟。为让每个村屯文化有“基础”,荔浦市还引导村民利用好村头巷尾的废墟、烂水塘,整合集体土地建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了体育锻炼和文化表演的舞台。
随着文化生活有了“根基”和“舞台”,荔浦市还积极对乡村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提升:常年举办戏曲表演培训班,邀请广西文场国家级传承人何红玉、陈秀芬,彩调国家级传承人覃明德等戏曲专家对乡镇文化专干、农村文艺骨干、中小学音乐教师等人员进行授课培训;先后举办彩调、文场、舞蹈、书画、声乐、打击乐等各艺术门类培训班30余期100多个班,培训人员1万余人,组织人员参加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和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业务培训学习15期100余人次。荔浦市通过培训提升,组建了上百支文艺队,大塘镇龙狮表演队、新坪镇彩调队先后到市外登台表演。
随着“传帮带”“一传十、十带百”提升培训扩大,如今荔浦乡村文化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在群众文化培训提升中抓精品创作,获得了很好的成效。”荔浦市群众文化艺术馆周仕光介绍。壮族末伦《堵寨门》、广西文场《壮家五更郎》、彩调《山坳里的笑声》、广西文场《帆过漓江天地红》、文场戏《漓江·1944》、广西文场《桔花飘香》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和荔浦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得到了系列奖项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荔江之夏举办了二十六届,元宵曲艺表演举办了十三届,文化下乡是每年春节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在组织开展好新春佳节、元宵晚会文化活动基础上,引导返乡大学生参与传统舞龙舞狮、走排灯等民俗表演,将乡村舞台交给有青春活力的返乡大学生,让乡村舞台充满青春气息。”荔浦市委宣传部部长何彰贤介绍。与此同时,该市还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活动,荔浦纸扎工艺2014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开办民间纸扎艺术培训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关注纸扎舞龙舞狮等传统文化。(记者 李耿 通讯员 周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