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粮比价进入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收储预期渐浓,如何看待?|每日速讯
随着近期猪价的下跌,目前养殖端已经全线进入亏损阶段。根据国家发改委1月30日消息:在1月16日~20日当周,全国猪粮比价为5.48:1,猪粮比价已经连续三周处于过度下跌二级预警区间。市场对于收储有了更多的期待。那么,短期内,国家会进行猪肉收储工作吗?如何看待政策救市?
(资料图)
节后养殖端压力凸显,收储预期渐浓
节后归来,生猪价格仍呈现出下跌趋势。截止1月30日,全国生猪均价13.78元/公斤,较节前下跌1.46元/公斤,跌幅9.58%。
当前生猪行情低迷持续,其根本原因依然是供大于求格局难改。春节过后,为了冲刺月度出栏计划,近两日规模养殖场出栏量增加明显。此外,由于近期非瘟、蓝耳、腹泻等疾病进入多发季节,部分养殖场被迫出栏。而需求方面,尽管屠宰企业陆续开工,但终端消费明显不及节前,白条走货受阻,存在砸行行为。在利空因素主导之下,短期内生猪市场颓势难改,预计一季度生猪价格大概率低迷运行,价格低点或出现在2月下旬或3月上旬。
随着养殖端持续亏损,而市场面又很难出现实质性利好的时候,养殖端对于政策收储救市有了更多的期待。随着发改委发布过度下跌二级预警,是否意味着政策收储即将来临?养殖端又该如何看待收储对猪价的影响?
如何看待收储对猪价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目前猪肉的收储工作依据的是2021年6月份公布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按照预案,当生猪价格下跌至三级预警区间时,不会进行收储;当下跌至二级预警区间时,适时展开收储;当猪肉价格在进入一级预警区间时,确定展开收储。
1月4日当周,猪粮比价跌破6:1,随后在1月9日,发改委发布了过度下跌三级预警,至上周,猪粮比价已经连续三周处于6:1之下,就应当发布二级预警,并考虑是否进行收储。
综合来看,尽管目前养殖端对收储期望值过高,但要看到收储落地,在猪价继续下跌的前提下,恐怕仍需时日,即使出手实施收储,对生猪供需结构和猪价的改善情况也应理性看待。
首先,在生猪价格下跌达到二级预警条件后,收储的展开需要一定时间。从这点来看,即使实施收储,大概率也只能等到二月中下旬以后。
其次,收储对于市场有两个重要作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市场发布信号,提振养殖端信心,另外一点才是调节市场实际供需。
按照我国每年的猪肉消费量5200万吨来计算,淡季每月的消费量基本在400万吨左右,也就意味着单月的猪肉收储超过4万吨,才能影响1%的市场供需。
从历次收储我们可以看出,在早期开展的收储工作中,次数少,收储量大,单月收储曾超过10万吨,对市场形成一定影响;但随着调控政策的变化,目前的收储工作更多倾向于少量多次,单月收储量很少能超过消耗量的1%,从这点来说,对生猪供需短期改善作用十分有限。
从长期趋势来看,单次收储对市场生猪价格改善也十分有限,只有在经历多轮收储之后,生猪价格才能从趋势上实现反弹。
另外,从收储时间来看,大多数收储都发生在3~7月的消费淡季,这一阶段由于终端消费疲软,供应端承压,度过这段时间后,随着需求恢复,推动价格反弹,收储自然随之退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收储对市场没有作用。一般来说,当收储开始时,生猪价格已经进入底部区间运行,在某种程度上为了防止过度去化不得不出手救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市场预期向正向发展。其次,当前的收储预案已经实现了中央收储与地方收储的联动,增加了调控力度,市场的实际收储量一般会远大于中央临储的数据,因此,需要更多关注地方储备的变化。
结合当前猪价、生猪产能以及历届收储工作开展的条件,可以看出,目前仍然未到非救市不可的地步,对于收储短期内不应该抱有太大期望值。另外,随着养殖规模集中度的提升,收储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生猪价格的趋势性变化。因此,建议养殖端更多关注产能的变动情况。
标签: 可以看出